“超长待机版”三伏天,请收好这份
高温中暑急救指南!
俗话说:“小暑不算热,大暑三伏天”。今年的三伏天又是一个“超长待机版”,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又闷的时段,全国很多地方开启了“蒸烤”模式。当气温过高,人体大量排汗但水分摄入不足时,容易导致中暑。
今天,绣花针工作室带你了解,中暑都有哪些症状?该如何救治? 一、什么叫中暑? 中暑是指高温、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,机体体温调节障碍,水、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症状的统称。 二、中暑的分类有哪些? (一)先兆中暑(中暑前的先兆) 多汗、口渴、头昏、头晕、头痛、全身疲乏、胸闷、心悸、恶心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动作不协调等症状,体温正常或略升高,一般不超过38℃。 这时候就应该警惕!应减少活动,到阴凉、通风处休息,并及时补充水分。 (二)轻度中暑 除具有先兆中暑症状外,同时兼有以下情况之一者:①面色潮红、胸闷、心率加快、皮肤灼热;②体温在38℃以上;③有早期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,如恶心、呕吐、面色苍白、四肢皮肤湿冷、多汗、脉搏细速、血压下降等。 此时应该立即停止活动,转移至阴凉处,及时补充水分及电解质,必要时立即就医。 (三)重度中暑 主要有热衰竭、热痉挛、热射病三种,如不及时处理,易引起全身衰竭而死亡,故应立即就医。 1.热痉挛:出现强直性肌肉痉挛,常见于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、腹部、背部肌肉的肌痉挛和收缩性疼痛。 2.热衰竭:常见于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,主要表现为乏力、头晕、头痛、口渴、胸闷、恶心、呕吐、心悸、多汗、呼吸增快、脉搏细速、心律失常、皮肤湿冷、晕厥、肌痉挛、血压下降甚至休克。 3.热射病:主要表现为高热(直肠温度≥41℃),皮肤干燥、剧烈头痛、眩晕、恶心、呕吐、灼热、昏迷、抽搐发作、呼吸急促、心动过速、瞳孔缩小、脑膜刺激征等,严重者出现休克、心力衰竭、脑水肿、肺水肿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、急性肾衰竭、急性重型肝炎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(DIC)、多脏器功能衰竭或心搏骤停。 三、高速公路行车途中,中暑的处理方法有哪些? 1.立即在应急车道或就近收费站停靠,转移至阴凉安静的环境; 2.在试图降温的同时,周围其他人应帮忙拨打急救电话(高速急救电话12122或120); 3.如还未进入收费站发现中暑情况,可及时寻求收费员的帮助(收费站备有应急医药箱) 1.热射病人员的肌肉可能发生不自主的抽搐。遇到这种情况时,要避免热射病人员伤害到自己。 2.如果发生呕吐,及时翻转身体使其侧躺,以确保其呼吸道畅通。 防暑小贴士 1.保证充足睡眠 2.做好防晒 3.缩短户外工作时间,备好盐饮料 4.口罩被汗水润湿后,及时更换 5.多“吃苦” (苦味食物具有解热去暑、提神健脾胃等功效,可清热降火) 6.就近就医,不宜高峰就诊 (常见病可就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、区域医疗中心解决) 高速公路行车提示 1. 避免在车内放打火机和香水 2. 开车前检查车辆线路 3. 注意冷却轮胎 4. 注意休息
上一篇:脚踏60°热浪,“汗”卫设备安全
下一篇:学标杆谋发展 享经验促提升